用心陪伴,一路前行,欢迎进入紫竹心理咨询中心!
  最受关注的资料
 
 
  本站推荐的资料
 
 
  与该资料相关的资料
  没有相关文章  
  您现在的位置: 温州紫竹心理咨询中心 >> 心理中心 >> 心理咨询 >> 情感家庭 >> 正文


有情人间──亲密与孤独

作者:杨 蓓    来源:本站工作室    点击数:   更新时间:2013-5-11 

杨蓓:现任台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,为美国田纳西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。平日授课之余,亦协助企业团体做沟通、领导的训练课程,为一理论与实务兼具的学者。杨老师应圆觉文教基金会的邀请,于20011014日假清华大学台北办事处月涵堂演讲「有情人间-亲密与孤独」

真正拥有孤独的人,能够真正爱自己;能真正爱自己的人,才能拥有更无私的爱。

 

每个人的情绪背后都有故事

多年来我在教学之余,也从事许多关于心理方面的工作,所以我会留心观察周遭的人是如何在过日子。不论是从自己专业所学的理论、学派,或是多年来跟随的善知识以及修行的体验,我发觉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所呈现出来的现象,虽然是各式各样、五花八门,但是这些心情的投射背后,是有规则可循的;它们所反映的正是人的内在状态。

我们周围的人常会出现情绪低潮的反应,像是受挫、沮丧、愤怒;而每个人的情绪背后都是有故事的,可能是失恋、工作不顺利、捱骂、孩子出状况、家人生病、往生等等。从表面上看来,情绪低潮是由于种种事故所引起,因此事发之后,人们便会想尽办法去处理──像是生病的则希望他好过来,行为不检的便希望他能够改正??用尽各种方法在事情、事故上寻求改变,在这个背后是有个假设,就是希望事情可以不要发生,如果可以还原,回复到我们所认为的正常状态,我们的坏情绪就可以消除。

 

人必须学着去面对孤单

我有个朋友在情感上碰到挫折,心情非常低落,生活秩序全乱,她在这时能做什么?去把男朋友拉回来吗?拉回来可以,但心中会有恐惧,担心下次再发生同样的事情,于是不安全感跑出来了;如果拉不回来,采取「以时间治疗一切痛苦」的方式来处理,此时若有家人、朋友陪伴,伤痛的时间会缩短,但无论如何,失落的情绪依然会存在。

经过一段时间之后,她告诉我:「我觉得这件事应该慢慢过去了,可是一想起他,我的心还是会痛,我发觉真正受伤的是我的心,最难痊愈的是我的心。」有人劝她去交新男友,于是她开始约会。隔了一段时间,她问我:「虽然开始约会了,但老觉得心里头有个部份是空的,为什么?」我说:「因为那些人都没进到妳的心里头。重点是妳的心安不安稳,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?」她听进后面这句话,有一天她说:「我做了个小小的试验:我去跟别人约会时,看看自己心里到底在想什么。我发觉自己像两面人,台面上是一个很友善、很可亲的女性;但一有空档回头想想自己,却又发觉台面下的自己,即使在约会都觉得孤单。其实人常常是很寂寞的!寂寞真的无法排除吗?我现在很怀疑之前的恋爱经验价值在哪里?是有一个人全心全意照顾我、陪伴我?还是有个人真正进到我心里头?」

我问她:「谈恋爱真正让妳满足的是什么?缺乏的又是什么?」她说:「我觉得缺乏的是在过程中不是真的被了解。虽然他照顾我、包容我、陪我说话,我有对象可以发脾气,但他是不了解我的;只因他是我的男友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。」她又说:「一个人要了解另外一个人真不容易啊!我发现我希望被别人了解;我发现我孤单、寂寞;我发现心痛的背后是因为我没有真正被了解、被接纳过。我活了这么久,好像到今天才认识自己!可是我必须学着去面对、去接受孤单,否则当我寂寞时,我会需要这个、需要那个,那日子就更难过了。」 

接着我跟她讲另外一个故事。有一年我在学校上课,有一门课是教我们要往自己内在世界去了解。不到二十岁的人要他了解自己是很痛苦的,因为他们生活注意力99%都在外面,把注意力拉回课堂是很痛苦的。当时班上学生就起争辩,有人认为老师希望学生做柏拉图,但有的学生希望做猪。偏要做猪的学生认为让我去看、去听、去想,会让我很痛苦,我干脆不要听、不要想,你叫我做什么,我就做什么,叫我交报告就交报告,想这么多照样无解,反而让自己很痛苦。从这里我可以看出,想做猪的学生的理论是不要认识自己,因为认识自己很痛苦;希望做柏拉图的学生则认为人活着无法做猪,因为「人」会听、会想、会看。

其实,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如何和自己相处,而这大概是最困难的一件事,同时也牵涉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过程,就是「转化」,也就是「改变」。我们常以为改变是在一瞬间发生,至于何时发生则不得而知(开悟则是最奇特的改变形式);而实际上,人的改变是逐步的,有蛛丝马迹可循,常是走了一段时间之后回头看,才发现自己经历了改变的过程。

这个改变的过程,由亲密与孤独的角度来看,会发现自己从未了解过自己,所以人在亲密的需求上,常常会有错误的诉求。错误的诉求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放错了;就角色而言,人出生时,成为家庭的一份子,于是有了一个角色,成为别人的儿女或是兄姊弟妹,并开始与亲人产生互动模式。这个互动的模式有二个层面,一是角色上的互动──别人怎样对我,我要怎样回应;另一个是内心的层次──别人的对待,使我心中有满足或不满足的感觉出现。这个层次通常看不见,而在某些状况下出现,例如压力很大、哥哥欺侮你气得不得了,这时内心的感受就会冒出来。

从一出生,大环境就给我们的角色行为一定的规范作用,让我们学习如何生活在人的世界里。从和家人、朋友、同学相处,再把角色行为关系带到社团、职场、婚姻里,一环一环地层层角色不断地增加。说来人是很能干的,因此在角色学习上很自动化;此外,由于人是活在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,所以处处有讯息告诉我们角色要如何扮演。然而内心的层次,却也从未消失,随着角色扮演愈趋复杂,不但表面的角色得扮演好,心中的感受也得兼顾。在现代社会中,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,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角色扮演息息相关,除了要把外在角色扮演好外,内心感受也得顾及,二者之间虽一里一外,但是关系很密切。

假设你在家中排行老大,不负父母的托付,是弟妹们的榜样,功课好,同学也喜欢你;毕业后到工作场所,也是工作认真,人缘好,还升了主管??一路上大家都给你赞美、肯定,你也的确把外在角色扮演得很好。但是,想象一下,等你咽气那一刻,你会对你自己很满意吗?我想很多人会摇头。

我年轻时常演讲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什么」之类的讲题,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无聊。无聊之处在于社会现象何其多,何必要在「角色行为」这个主题上打转?表面上是切中别人的需要,也正好发挥自己的所学;然而即使今天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,但等我咽气时,我会对自己满意吗?我也会摇头!因为我还缺少内在世界真正想要的;这与外在世界的追求与满足仍有一段差距。

我们对待自己的角色行为,有时会误用一些错误的处理方式,以为只要把外在角色扮演好就天下太平了,可是事实不是如此。我们常常活在「别人满意,我就满意」这个假设之下,把99%的力气放在「让别人满意」上,但内在世界的孤单寂寞却始终存在,对自己也未必真的感到满意。当我们角色行为扮演得不够好,别人对我们不够满意时;当希望得到肯定、赞美却得不到,失落感浮现时,寂寞孤单的感觉就出来了。这是非常重要的感觉,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看它、不去理它;可是寂寞孤单怎会是你不看它、不理它,它就不存在了?

寂寞孤单生来就存在

寂寞孤单生来就存在,原因是人在母体内觉得与母体合而为一;但事实上,相连只有那根脐带,所以人是在依赖的状况下,因为要存在,所以必须依赖。可是从心智角度上来讲,人是独立的。那根脐带给予人充足的养分,只是为了滋养生命体;在滋养生命体的过程中,心智的发展虽受环境的影响,可是生命体仍保有自己的独特性,这在心理学上称为「生来的焦虑」。「生来的焦虑」就是当一个人的脐带被剪断,从母体出来时,充分感受到不能再依赖而必须独立,可是本身又没有活下去的能力,于是感到焦虑。这个生来的焦虑,后来会渐渐延伸至我们的角色行为。所以「生来的焦虑」,就是当脐带被剪断,必须独立而不能再依赖时,那份孤单寂寞的感觉。

可是大部分的人都忽略了这个部份。这几年来心理学界开始重视这个部份,因为他们发现早期不停鼓励人们建立良好的关系,以为人的需求和满足可以在这里面完成;可是实际上人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快乐,因为他们忽略了人在形体以外,心智独立的部份。这部份从离开母体时就是孤单的、寂寞的,可是因为那时还是个没有能力独自生存的个体,必须仰赖外界才能存活,所以产生了焦虑。尔后这个焦虑进入我们的角色行为里,让我们产生了错觉,以为要把外在角色行为扮演好,才可以解决焦虑,所以当角色行为不如意时,随着「生来的焦虑」而起的孤单寂寞就浮现了!

所以我们多半会认为,一个人如果要成功就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,再加上社会文化、伦理道德等种种交错运作的配合。角色行为如果是完善的、满足的,就可以在社会上得到赞美与肯定;这时即使心里是孤单的,也只能自己回家偷偷地哭。于是,一个人很难面对巨大的社会评断,他没有办法在众人面前哭着、喊着说:那我的孤单寂寞怎么办?所以人就只能麻木地活下去。

我经常思考,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那份无法被摊在阳光下讨论,只能深藏在心里的寂寞和孤单?有一段时间我在思考这个问题,我相信这和我自己的投射有关。走在马路上,我很难看到几张满足的脸,过往行人的脸不是疲惫,就是无聊,要不就是严肃、面无表情、呆若木鸡;开心的只有小孩子!当时我心想,正因为我觉得孤单寂寞,所以我看到这些人也很孤单寂寞。

的确,在我的某个部份也有孤单寂寞,可是孤单寂寞真的是负向的吗?在我生活的习惯中,我常常在寻找可以单独的状态。譬如去上课或演讲的路上,我可以自己一个人感觉一下现在的状态,脑中在想什么?在讲完课、演讲完后,我可以自己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家,让自己安静、沈淀,使元气慢慢地恢复。这些空档对我而言非常珍贵,我其实太有福气了!因为我要求自己有单独的时间,而我也可以做到。那么,我在路上看到的路人,或是周围的亲人、朋友、同事、学生,他们又是如何面对自己孤单寂寞的部分呢?

 

亲密是一种角色行为

有一段时间,我特意提出这个话题,结果发现对方的反应都很有趣。他们会突然间脸一沈,好像被丢到了深渊之中,必须面对自己不愿看到,且令他很不舒服、不愉快、很落寞的东西。我发现社会对于「人的孤单寂寞」的评价非常负面;但在我身上正好相反,如果我有机会可以孤单寂寞的话,我会非常开心。当我发现别人对孤单寂寞多持负向看法时,我开始回头认真地思考相关的种种问题。其实对孤单、寂寞的误解,根源于我们无法在面对孤单寂寞的同时,又把孤单寂寞视为负向,所以就不愿去看这个部份,于是便掉到我们原有的模式里,不停地追逐良好亲密的人际关系。所谓「亲密」,实际上就是一种角色行为,我们绝少真正地探索在角色行为里,我们感到不足的是什么?也不太去面对我们的孤单寂寞是什么?因为认为它是负向的、不好的,于是就把它给剔除掉了。其实,如果我们可以暂时丢掉对孤单寂寞的负向评断,就可以接受人活着时的孤单寂寞是理所当然的。

我们其实是被整个社会环境所制约了,一方面无法真正面对自己的孤单寂寞,另一方面追求的又并非是有价值、正向的人际关系。花了那么多力气而不着边际,当两方面都落空后,忧郁症就很难免除了。如果我们能把孤单寂寞的负向评断暂时去掉,就能真正去看看孤单寂寞里面是什么。其实孤单寂寞跟角色行为的不满足是连在一起的,这就是为什么角色行为不如意时,孤单寂寞就会浮现的原因。当孤单寂寞浮现时,如果我们排斥它,我们的心便会再度回到角色行为上纠缠。

以婆媳问题为例,有人问我:「婆婆明明对我不好,我这个媳妇该怎么办?」从前听到这类的问题,我会无知地跟对方说:「你就对婆婆好一点呀!看她喜欢吃什么,巴结她一下。」其实这个建议只会让她掉回到原有的角色行为里纠缠,短时间虽然有效,但长期来看,她心里会觉得缺少了什么,尤其当婆婆没有任何预期响应时,这时不仅孤单寂寞浮上来,连愤怒也出现了。这是一种情绪轮回,人会在里头缠绕不清。

现在我会有比较不同的看法,我会建议她先问问自己:为什么要把这角色行为扮演好?希望得到的是什么?在角色扮演好当中,希望获得的满足在哪里?孤单寂寞的部分要如何处理,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?以这个例子来讲,在中国人的家庭里,媳妇被婆婆肯定是极崇高的价值,因为在中国文化中,「婆婆」象征着家庭中是最难缠的人,为人媳者若能让婆婆感到满意,表示她很能干、很有成就,家族的人都会称赞她;可是如果无法让婆婆满意,作媳妇的就会开始生气、愤怒、失落、沮丧。

我一直使用「孤单、寂寞」两个词,而没有用「孤独」这两个字,是要刻意区隔它们的不同,区分孤单寂寞对我们是负向的,孤独则是正向的。人若能掌握寂寞孤单里是什么、角色行为中不满足的是什么,两者合并去看、去接受,寂寞孤单的感受就会有所改变。其实心理谘商、治疗、辅导,不过是透过专业人员陪伴,去看内在世界的变化;从主观、客观的角度去分析、了解、接纳自己。如果人们能够接受现况,就会发现事情改变了,至少自己的心变了,这就是前面所提的「转化」。

将寂寞孤单转化为孤独

寂寞孤单要转化为孤独,就必须要把心里头觉得不满足、寂寞孤单的部份拿出来看。看的方法很多,然而真正要看的是为什么我会寂寞孤单?为什么我会把全部的力气放在角色行为上?一个作媳妇的可以接纳自己「只要把婆婆摆平我就很有成就感!」当她这样说、这样做的时候,其实她是充分地了解自己、接纳自己的。

接下来要问的是:「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」人在角色行为里希望获得成就感,是因为有爱。因为爱先生、爱家庭、也爱自己,所以作媳妇的认为只要能扮演好各种角色,让大家都满意,爱就能得到归属。我们希望孩子照着我们的轨道去走,因为这样子我们的爱就有了归属。我们把我们的管理当作是爱,把我们指定的方向当作是爱;如果孩子没有照着我们的话去做,我们的爱就会失落,失落感就会把我们带回到寂寞孤单。其实这样的爱是很狭隘,也很单纯的,我希望付出,我也希望得到肯定。藉由这份爱,或称之为「亲密感」,我们的角色行为得到了力量;试想今天若没有这份爱,还有谁愿意为孩子、配偶、家庭付出这么多?

接下来我要问:「只有亲密感就够了吗?当你觉得可以爱、可以被爱、觉得被了解、被接纳就够了吗?」有人可能够了,有人可能不够;不过比起各种角色行为的满足,这部分是要容易满足得多了。到了这个层次,人的满足大概占了99%;然而剩下的1%,恐怕更难看出它的寂寞孤单。

我要再问:人的爱、付出、被接纳、了解,这些真的能够让人满足吗?我认为不容易!因为一旦要去满足这些,势必就要掉入与人纠缠的陷阱里。从功利的角度来看,人的孤独是要平衡内在心理的需求,如果我们要得到被接纳、被肯定、被了解的满足,就必须要付出这样一个平衡,因为当人从寂寞孤单转化成孤独时,那一份孤独的感觉就是──我拥有我自己。

人们常把自己散到四处去,散到角色行为里头去,让自己成了四分五裂的人,以为只要用心经营每个角色就能感到满足;然而这是不够的,如果你只把自己丢到角色里,全心全意去满足别人对你的期待,藉以得到肯定,你已经失去了自己!

不久前我受邀到台北刑警大队演讲,我所面对的听众,是全台北市最TOP的刑警,由于他们有许多要务在身,要他们坐在椅子上聆听演讲,简直是对他们的刑罚。在演讲当中,我听到他们一些心声,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。我听了很难过,难过人为什么老是这么放逐自己,把自己丢在角色之中?即使一天二十四小时,仅有一分钟时间可以安静地想想:今天有没有为自己做一点点事情?仅仅一分钟,就足以拥有自己。在这一分钟里,老老实实告诉自己:我和我自己在一起!如果能拥有自己,往后的日子会好过点。

 

孤独的感觉是拥有自己

人如果长期把自己丢到外在角色中,会被扭曲得一塌糊涂,到那时再想把自己找回来,将会相当费力。当孤独拥有自己,当你能够很轻松、自在、安然地和自己在一起,那会是非常大的享受;虽然面对自己的孤单寂寞是负向的、难受的,可是它和孤独之间仅有一线之隔!那一线之隔即在于你是把自己丢在外头,还是把自己收回来和自己在一起。

演讲中我也和刑警们谈到,人们常说「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」,其实那是放逐;去酒廊喝酒、搞外遇,只会让生活掉到一个更不稳定的状态,甚至成为恶性循环。所以一分钟的要求是希望人们能够一点一滴地练习把自己收回来,拥有自己。

包括前面我提到的朋友,她的恋爱就是把自己丢给另外一个人,喜怒哀乐对方全要负责。这样的恋爱,在我看来,和那些刑警的「身不由己」是一样的,就是把自己丢出去,没有自己,别人要替我负所有的责任。冷暖、心情等种种都要照顾好,否则不是好的恋爱对象;这种心态在婚后仍会延续,如果对方没有把我照顾好,就表示他变心了,他不是好的结婚对象。

 

对自己负责任才能拥有自己

说来实在荒谬!心在自己身上,好、坏都在自己身上,为什么要别人负责呢?这心态一开始就错了,结果让我们一路走来跌落到孤单寂寞里。当你把自己丢出去让别人来负责时,你想想看,你放心吗?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作法;也因为这样不负责任,于是我们更无法拥有自己。

真正的爱自己是把自己的心一点一滴收回来,拥有自己。一个人要平安、和谐地面对自己,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因为这需要克服许多角色行为上正向或负向感受的纠缠;要面对原来的孤单寂寞;还要把价值框架慢慢丢掉,才能回到「我跟我自己在一起是平安、和谐」的状态。

人在孤独中的平安、和谐,不是一蹴可几的。人要一路慢慢体会过来,看见自己的角色行为是这样的无我、看见自己被丢在外头、看见自己在默默承受负向的情绪,这才发现,原来孤单寂寞一直是存在的!这是内在自我一路转化的过程,是不停地观看、反省、分析的结果。一路走来,内在的平安、和谐会一点一滴地浮现,这时孤单寂寞就有机会慢慢转化成孤独。

真正拥有孤独的人,能够真正爱自己;能真正爱自己的人,才能拥有更无私的爱。当一个人不再把自己放逐在外头,不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拿来要求别人负责时,他会变得更有能力去爱,他生活周围的人都成了菩萨,会在他的身边帮助他走过内在转化的道路。

假设妳有个恶婆婆,妳不爱她,妳就可以抓住这个「不爱」一路探索:我为什么要爱她?我希望得到什么?得到了是什么感觉?那个感觉和我想要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?一路探索下来,妳会发现原来妳多么希望做个好媳妇、妳多么希望别人认为妳是个好媳妇。慢慢地,妳发觉这些需求可能得不到满足,因为一路的观察、分析、反省,并不表示事情就会圆满;可是过程中自己会有所改变,这就是转化。

一路看下来,妳会看见自己心理上被纠缠的部份。若是接受了自己,妳会承认: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,我是多么需要别人的肯定,尤其是婆婆,因为这代表我在这个家庭的地位!当妳藉此发觉自己的需求时,妳会发现,其实在很多其它的角色行为中,也有相同的需求存在。

一路看下来,妳愈来愈能够承认「我就是这样的人」,这是接纳的阶段。这时,人的心境会变,开始能够一点一点地放掉。我们常讲「放下」,唯有慢慢地修,才能一点一滴地放下,才能肯定自我,肯定「我就是有这么多需求的人」。

这时,会有个很重要的变化,就是妳看待的对象,例如婆婆,她似乎改变了!其实不是她变了,而是妳变了。如果冲突、对立的两个人,其中有一方换个位置,那么再看待对方时,对方也会改变。所以这里是妳把位置改变了,于是关系改变,这个人也跟着变了!有些人可能会误解,认为只要接受现状就好了,反正「我就是这样子嘛!」这样的语气有点自暴自弃,其实这不是真正地接纳自己;这也不是放下,而是放弃。「放弃」里头并没有转化,「放下」里头才有。

当转化发生时,人们会发现自己是个有缺点和优点的人;当这个有优、缺点的人发现自己还要在世上活下去时,拥有孤独的良机就出现了!他如果能自我肯定,接受自己不是十全十美的人;他如果能善用自己的生命历程,以彰显他活在世上的道理,这么一来,周围的结缘都变成善的了!因为心变了,对缘分的看法也变了,所以恶缘都能转成善缘。

拥有孤独就拥有爱人的能力

一个拥有孤独的人,就拥有爱人的能力。这样的爱由于已剔除了许多私情,所以在面对不良的、不够亲密的人际关系时,就会更有能力去克服问题。若想做个爱自己也爱别人的人,我们就一定要拥有孤独。拥有孤独不是可怕的事,甚至是很美妙的事,它会令人感到自己是顶天立地、独一无二的;是有缺点,也有优点的人;是能充分开创自我存在价值的个体。走出亲密与孤独的转折,人就会愈来愈快乐!一个人拥有孤独时,他所做的每件事情的意义,自己心里都会明明白白;尔后,这意义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意义,如此一来,人活着就更有价值了!

 
  (责任编辑:wzxlzx)  
 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 
     
     
    © 2005-2013 wzxlz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浙ICP备05018901号
    联系地址:温州市鹿城区新城东瓯智库花源路157号(原黎明工业区6号三楼)
    咨询电话:0577-88688610